A.选择合适的呼吸模式和功能,一般开始时用间歇正压通气或辅助-控制通气模式,撤机时可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或压力支持通气模式。
(1)酸碱失衡的治疗:慢性
呼吸衰竭大部分是由于支
气管-肺部
感染加重而引起气道阻塞加重,使
二氧化碳潴留和严重缺氧,随之出现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。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积极治疗支
气管-肺部
感染,解痉祛痰,通畅气道,解除
二氧化碳潴留。强调尽快
治疗原发病、保持气道通畅、恰当的氧疗等治疗原则,与
急性呼吸衰竭基本一致。
(一)氧疗
COPD是导致慢性
呼吸衰竭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,患者常伴有CO
2潴留,氧疗时需注意保持低浓度吸氧, 防止
血氧含量过高。CO
2潴留是通气功能不良的结果。慢性高碳酸血症患者呼吸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对CO
2反应性差, 呼吸主要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、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。若吸入高浓度氧,使血氧迅速上升,解除了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, 便会抑制患者呼吸,造成通气状况进一步恶化,CO
2上升,严重时陷入CO
2麻醉状态。
(二)
机械通气
根据病情选用无创
机械通气或有创
机械通气。在COPD急性加重早期给予尤创
机械通气可以防止呼吸功能不全加重,缓解呼吸肌疲劳,减少后期
气管插管率,改善预后。
(三)抗
感染
慢性
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是
感染,一些非
感染因素诱发的
呼吸衰竭也容易继发
感染。抗
感染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可以参考相关章节。
(四)呼吸兴奋剂的应用
需要时,慢性
呼吸衰竭患者可服用呼吸兴奋剂
阿米三嗪(almitrine) 50~100mg,2次/日。该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,增加通气量。
(五)纠正
酸碱平衡失调
慢性
呼吸衰竭常有CO
2潴留, 导致呼吸性酸中毒。呼吸性酸中毒的发生多为慢性过程,机体常常以增加碱储备来代偿, 以维持pH于相对正常水平。当以
机械通气等方法较为迅速地纠正呼吸性酸中毒时,原已增加的碱储备会使pH升高,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,故在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的同时,应当注意同时纠正潜在的代谢性碱中毒,通常给予患者
盐酸
精氨酸和补充
氯化钾。
慢性
呼吸衰竭的其他治疗方面与
急性呼吸衰竭和ARDS有类同之处,不再复述。
治疗措施
呼衰处理的原则是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,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,纠正缺O
2和CO
2潴留与代谢功能紊乱,防治多器官功能损害,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并创造条件,但具体措施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。具体治疗措施如下:
(一)建立通畅的气道
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,必须采取各种措施,使呼吸道保持通畅。首先要注意清除El咽部分泌物或胃内反流物,要预防呕吐物反流至
气管。口咽部护理和鼓励患者咳痰很重要。可用孔导管经鼻孔或经口腔吸引法,清除口咽部存留物;此法亦能刺激患者
咳嗽,有利于气道内痰液的咳出。对于痰多、黏稠难咳出者,要经常鼓励患者咳痰;多翻身拍背,切助痰液排出;给予祛痰药使痰液稀释。对于有严重排痰障碍者可考虑用纤支镜吸痰。吸痰时可同时做深部痰培养以分离病原菌。对有气道
痉挛的患者,要积极治疗。雾化吸入β
2受体激动剂如0.1%~0.2%
沙丁胺醇或选择性M受体阻滞剂如0.01%~0.015%
异丙托溴铵溶液,有利于舒张支
气管,增加纤毛运动和稀释痰液。如经上述处理无效,病情危重者,可采用
气管插管和
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。
(二)氧疗
是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,从而提高肺泡内
氧分压(P
aO
2),提高动脉血
氧分压和
血氧饱和度(SaO
2),增加可利用氧的方法。合理的氧疗还能减轻呼吸做功和降低缺氧性
肺动脉高压,减轻右心负荷。
1.缺氧不伴
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 应给予高浓度吸氧(>35%),使PaO
2提高到60 mmHg或SaO
2在90%以上。此类患者主要的病变是氧合功能障碍,由于通气量足够,高浓度吸氧后并不会引起CO
2潴留。对完全的肺实变和
肺不张引起的通气/血流比例失调和肺内动。静脉样分流性缺O
2,因氧疗并不能增加分流静脉血的氧合,吸氧较难提高PaO
2。若肺内动 静脉样分流超过30%,吸入高浓度氧(>50%)亦难纠正缺O
2。长期吸入高浓度氧可引起氧中毒。有报道,吸入氧浓度>80%,超过48h,或吸入氧浓度>60%,超过3d者,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肺泡萎陷及肺氧合功能下降。然而从临床的角度,如能将吸入氧浓度控制在50%以内,出现氧中毒的机会极少。
2.缺氧伴明显
二氧化碳潴留的氧疗 氧疗原则是低浓度(<35%)持续给氧。慢性呼衰失代偿者缺O
2伴CO
2潴留是通气不足的后果。由于高碳酸血症的慢性呼衰患者,其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
2反应性差,呼吸的维持主要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窦、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。若吸入高浓度氧,PaO
2迅速上升,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失去了低氧血症的刺激,患者的呼吸变慢而浅,肺泡通气量下降,PaCO
2随之上升,严重时可陷人
二氧化碳麻醉状态。这种神志改变往往与PaCO
2上升的速度有关。此外,吸入高浓度的O
2解除低氧性肺血管收缩,使肺内血流重新分布,有可能加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,引起生理死腔与潮气量之比(V
D/V
T)的增加,从而使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,PaCO
2进一步升高。
根据
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的特性,在严重缺O
2时,PaP
2与SaO
2的关系处于氧解离曲线的陡直段,PaO
2稍有升高,SaO
2便有较多的增加,所以,低流量给氧即可解除严重缺氧。但由于缺氧未完全纠正,故仍能刺激化学感受器,维持对通气的刺激作用。通常宜调节吸入氧浓度,使PaO
2在60mmHg以上或SaO
2在90% 以上。合理的控制性吸氧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PaCO
2增高。然而,临床上亦偶有遇到低流量吸氧引起
二氧化碳麻醉的情况,主要见于全身状态差或极度疲劳状态的患者。这种情况宜及早进行人工通气治疗。
3.氧疗的方法 常用的
氧疗法为双腔鼻管、鼻导管或鼻塞吸氧。吸入氧浓度(FiO
2)与吸入氧流量大致呈如下关系:FiO
2=21+4 X吸入氧流量(L/min)。然而,这只是粗略的估计值。在同样吸氧流量下,PO
2还与潮气量、呼吸频率、分钟通气量和吸呼比等因素有关。
总的来说,每分钟通气量小时,实际P0 要比计算值高;相反则较计数值低。对于慢性
Ⅱ型呼衰患者,特别是伴有肺源性心脏病者,长期夜间氧疗(1~2L/min,每日10h以上)有利于降低肺动脉压,减轻右心负荷,提高生活质量及5年存活率。
在呼衰过程中器官组织缺氧,不一定完全是由于肺通气或氧合功能不全。若因器官灌注不足,则必须同时改善循环功能;若因严重贫血,则需及时输血;若因严重代谢性碱中毒,导致
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,使氧与
血红蛋白亲和力增强而降低其在组织中的释放,则应纠正碱中毒。
(三)增加通气量、减少CO
2潴留
CO
2潴留主要是肺泡通气不足引起的,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才能有效地排出CO
2。基础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、保持气道通畅和减低呼吸阻力。
机械通气治疗呼衰的疗效已肯定;而呼吸兴奋剂的应用,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。
1.呼吸兴奋剂 呼吸兴奋剂通过刺激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,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
改善通气。与此同时,患者的
氧耗量和CO
2产生量亦相应增加,且与通气量成正相关。由于其使用简单、经济,且有一定疗效,故仍较广泛使用于临床。但应掌握好其临床适应证。患者低通气量若因中枢抑制为主,呼吸兴奋剂疗效较好;慢阻肺呼衰时,因支
气管-肺病变、中枢反应性低下或呼吸肌疲劳而引起低通气,此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并不能真正提通气量。然而,对于有明显嗜睡状态者,呼吸兴奋剂有利于维持患者的清醒状态和自主咳痰等。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的益处。但以
肺炎、肺
水肿和肺广泛间质纤维化等引起的换气能障碍为主要病变者,则呼吸兴奋剂有弊无利,不宜使用。
在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同时,应重视减轻胸、肺和气道的机械负荷,如分泌物的引流、支
气管舒张药的应用、消除肺间质
水肿和其他影响
胸肺顺应
性的因素。否则增加的中枢驱会加重呼吸
肌肉负荷,增加耗氧量,甚至加重病情。
呼吸兴奋剂包括有
尼可刹米(可拉明)、
洛贝林、
多沙普仑(doxapram)、
阿米三嗪(almitrine)等。
尼可刹米是目前常用的呼吸中枢兴奋剂,可兴奋呼吸中枢,增加通气量,亦有一定的苏醒作用。嗜睡的患者可先静脉缓慢推注0.375g,随即以1.875~3.75g加入500ml液体中,按25~30滴/分静脉滴注。密切观察患者的睫毛反应,神志改变,呼吸频率、幅度和律,动脉血气的变化,以便调节剂量。如出现
皮肤瘙痒、烦躁等副作用,需减慢滴速。若经4~12h未见效,或出现
肌肉
抽搐等严重副作用时,则应停用。必要时进行
机械通气支持。
阿米三嗪是口服的呼吸兴奋剂。主要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来奋呼吸中枢,增加通气量。常用剂量为50~100mg,一日2次,适用于较轻的呼衰患者。
2.
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衰患者,
机械通气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。
机械通气应用的指征尚无己统一的标准,动态观察病情的变化很重要。经过积极的治疗,情况无改善至恶化者,宜尽早应用
机械通气;尽可能避免等到呼吸心跳濒临停止或已停止后再考虑斥
机械通气。
严重呼衰患者,如合并存在下列情况时,宜尽早建立人工气道,进行人工通气:
①意障碍,呼吸不规则;
②气道分泌物多且有排痰障碍;
③有较大的呕吐反吸的可能性,如球扇痹或腹胀呕吐者;
④全身状态较差,疲乏明显者;
⑤严重低氧血症和(或)CO
2潴留,达危及生命的程度(如PaO
2≤45mmHg,PaCO
2
≥70mmHg);
⑥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者。
机械通气的目的可以概括为:
①维持合适的通气量;
②改善肺的氧合功能;
③减轻呼做功;
④维护心血管功能稳定。
人工气道的选择: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经验来选用,最常用经口插管。由于
气管招管或切开有一定的创伤性,亦会引起一定的合并症如医院内获得性
肺炎等,而且慢性呼塞有可能反复性加重,多次
气管插管或切开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,亦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。近年采用面罩或鼻罩进行人工通气,在呼衰未发展到危重阶段尽早应用
无创通气支持,有可能促进患者的康复,减少
气管插管的需要。如用
无创通气效果不佳者,再改用
气管插管或切开。但无创性鼻(面)罩人工通气
临床应用需要一定的技巧,还要注意消除罩CO
2重复呼吸等问题。
无创通气不宜用于
昏迷、吞咽障碍、气道分泌物多,且伴清除障碍药伴多器官功能损害者。为提高鼻(面)罩人工通气的疗效,宜选用同步性能好的通气模式,如流量触发+压力支持模式等,选用密封性好且死腔小的罩。注意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和霍切的监护。
随着对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,鼻(面)罩和人工气道的改进,呼吸机性能不断完善和呼吸监护水平的提高,
机械通气对抢救呼衰患者常起关键作用。实践证明,疗的成败除与呼吸机的性能有关外,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能随时掌握呼衰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,合理应用
机械通气。在通气期间要加强呼吸道湿化、分泌物的吸引,保持气道通畅;呼吸机的洁净消毒,避免交叉
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
肺炎。特别要加强对呼吸和心血管的监护,及早发现和解决通气中出现的异常。
(四)纠正
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
在呼衰的诊治过程中,应针对常见的几种
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进行治疗。
1.呼吸性酸中毒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,CO
2在体内潴留产生高碳酸血症,改变了HCO
3
-/H
2CO
3的正常比例(20:
1),产生呼吸性酸中毒。慢性呼衰者,通过血液缓冲系统和
肾脏的调节作用(分泌H
+,重吸收HCO
3
-),使pH接近正常值。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肺泡通气量,一般不宜补碱。
2.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低氧血症、血容量不足、心排血量减少和周围循环障碍,可引起体内固定酸如
乳酸等产生增加;肾功能损害影响酸性代谢产物的排泄。因此,在呼酸的基础上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,阴离子中的固定酸增多,HCO
3
-相应减少,pH下降。治疗上应积极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,适量补碱,如补充5%
碳酸氢钠(m1):[正常HCO
3
-(mmol
/L)-测得HCO
3
-(mmol/L)]×0.5×体重(kg),或先一次给予5%
碳酸氢钠100~150ml静脉滴注,使pH升至7.25左右即可,不宜急于将pH调节至正常范围,否则有可能加重CO
2潴留。
3.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过程中,常由于应用
机械通气不当,使CO
2排出太快;或由于补充碱性药物过量,可产生代谢性碱中毒,pH偏高,BE为正值。治疗时应防止以上发生碱中毒的医源性因素和避免CO
2排出过快,并给予适量补氯和补钾,以缓解碱中毒,当pH>7.45而且PaCO
2不
高(≤60mmHg)时,可考虑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
乙酰唑胺(醋氮酰胺),促进肾排出HCO
3
-,纠正代谢性碱中毒。常用剂量为0.25g,口服1或2次即可。亦可考虑补充
精氨酸盐。
(五)抗
感染治疗
呼吸道
感染是呼衰最常见的诱因。在建立人工气道
机械通气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反复发生
感染,且不易控制。所以呼衰患者一定要在保持呼吸道痰液引流通畅的条件下,根据痰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,选择有效的药物控制呼吸道
感染。
必须指出,慢阻肺肺心病患者反复
感染时,临床表现多不典型。往往无
发热,无血白细胞升高等,而常以气促加重、痰量增加、食欲减退等为主要表现。如不及时处理,轻度
感染也可导致失代偿性呼衰发生。在经验治疗中,常需要使用广谱、高效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、氟喹诺酮类、
哌拉西林(氧
哌嗪
青霉素)等。
(六)合并症的防治
慢性呼衰常见的合并症是
慢性肺源性心脏病、右
心功能不全,急性加重时可能合并
消化道出血、
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,应积极防治。
(七)营养支持
呼衰患者因摄人热量不足和呼吸功增加、
发热等因素,导致能量消耗增加,多数存在混合型营养不全,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,
感染不易控制;呼吸
肌肉无力和疲劳,以致发生呼吸功能衰竭,使抢救失败或病程延长。故抢救时应常规鼻饲高蛋白、高脂肪、低碳水化物,以及含适量、多种维生素和
微量元素的饮食;必要时进行静脉高营养治疗。营养支持应达到基础能量消耗值。可用Harris-Benedict公式预算(单位
:keal),即
基础能丰 (女性)=665+9.6 X体重(kg)+1.8 X身高(
em)
-4.7×年龄(岁)
基础能丰 (男性)=66+13.7 X体
重(kg)+5.0 X身高(
em)-6.8×年龄(岁)
在呼衰患者,实际的基础能耗比上式计算的能耗平均增加20%;人工通气患者增加50%。补充日 宜循序渐进,先用半量,逐渐增至理想能量人量。胃肠营养时还要特别注调整
胃肠道功能和预防胃食管反流。三大能量要素的比例宜按照:碳水化合物45%~50%,蛋白质15%~ 20% ,脂肪30%~35%。